首页 > 人才 >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现西汉时期餐饮文化
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现西汉时期餐饮文化
网上收集 2015/11/28 19:11:40 (1715)

 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,菜式和烹调方法千变万化,历代的饮食器具也品种繁多。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工作中,考古工作人员就发现了大量当时做饭和吃饭使用的工具,它们生动形象地展现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餐饮文化。

  “食官”文化占据椁室四分之一

  “从墓室出土的物件来看,很多都是‘食官’文化的东西,在整个椁室里面,占了四分之一。”西汉海昏侯墓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立介绍,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回廊形藏阁的东藏阁内,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大量当时用来做饭和吃饭的工具,如轩、壶、樽、鼎等青铜器以及供案、几、勺等漆木器,这些都是西汉时期的厨具和餐具。诸多食器无不精致美观。

  从新石器时代出现最初的食器,到以后历代发明的以青铜、铁、陶瓷等制成的各式饮食器具,可以窥见不同烹饪方式的问世。这不但印证了中国的文明进程,也可以看到在美食与美器之间,存在一种相伴相依的关系。美食佳肴也要精致的餐具烘托,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。

 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,汉代在饭、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,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。如汉朝的宫廷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,负责皇帝日常事务的少府所属职官中,与饮食活动有关的就有太官、汤官和导官,它们分别“主膳食”、“主饼饵”和“主择米”。“看得出来,古代越是达贵,在食文化方面就越是讲究,而且越是显摆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在吃这一方面可能还超越了现在。”张仲立表示。

  西汉烹饪手法和现代差不多

  江西师范大学古籍所副所长王刚表示,西汉海昏侯墓内,餐具和厨具文物的出土,在部分程度上验证了我们对西汉饮食文化的理解。“从这些食具来看,西汉时期也有煎、炒等烹饪手法,基本上烹饪的种类已经齐全了,和现在相比并没有很大的差别。”王刚说,在食料上,西汉时期和现代还是稍有些差别,以现在南昌人普遍喜欢吃的辣椒为例,那个时候就没有,“此外像土豆、玉米这些食材都是明朝以后才引进的外来食物,西汉人并不知道这些东西。”

  记者了解到,汉代的肉食主要是“六牲”,即:马、牛、羊、豕、犬、鸡。“六牲”中马所占的比重小,因为马主要用于交通、军需,用于国家边防,而羊肉常用作赏赐,猪和狗的饲养比较普遍。

  汉代的蔬菜则以葵(冬葵)为主,甚至被尊为“百菜之主”。汉代的诗歌里—说起菜园,开篇就是“青青园中葵”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在马王堆汉墓也出土过饮食实物,从主食到副食,从果品到调味酱汁,烹制精致,贮藏蕴含巧思。吃饭讲究席地而食

  在汉代,人们生活起居并没有椅子的概念,平时日常生活都是席地而坐,一般是坐在地上铺的席子上。汉人席地而坐,席地而食,这一点从海昏侯墓出土的诸多席镇、案几即能得到证明。

  汉人为何要席地而食呢?考古专家介绍,因为当时还没有桌椅板凳,许多活动都是在席上进行的,就是吃饭也是在席上跪坐着吃。汉时,人们吃饭的坐具不仅有席,还有“筵”。筵铺于下,席铺于上;筵较大,席较小,合称为“筵席”。 后来,“筵席”逐渐由坐具演变为酒席的专称。

  席地而食也有一定的礼节,坐席摆放的方向要符合礼制,中规中矩。孔子曰:“席不正,不坐。”“君赐食,必正席先尝之。”坐席要有坐姿,正式的场合要跽坐,即双膝着地,臀部压在足后跟上。如果两腿分开向前平伸,上身与腿成直角,形如簸箕,即箕踞,这样的坐姿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。尊卑不能同席,但关系亲近的人可以同席而坐。

  西汉人吃饭,筷子只能夹菜

  西汉人吃饭的方式和今天不同,王刚告诉记者,除了食物种类没有现代丰富,西汉人吃饭时采用的还是分餐制,“每人面前有一个食案,自己吃的东西都在自己的食案上,很多汉代的影视剧中都反映了这一情况,现在许多人对这一习惯也不算陌生。”

  据悉,汉人席地而食,每人面前摆放一个食案,上面摆放了各种餐具,食品丰简依地位高低而定。在鸿门宴中,项羽、项伯东向坐,范增南向坐,刘邦北向坐,张良西向侍,一人一案,即是典型的分餐制。

  进食时,使用的器具既有筷子,也有餐匙。“西汉人吃饭和现在最大的不同是餐具的使用,即使用筷子不同。”王刚表示,西汉人用筷子主要是用来夹汤、羹里面的菜,这个菜以蔬菜为主。菜夹到自己的食案上,然后人们就用手抓着放入口中。

  据《汉书·周亚夫传》记载,景帝曾赐周亚夫食,不置箸,“亚夫心不平,顾谓尚席取箸。”这就反映了筷子主要用来夹取羹汤中的菜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也有“饭黍毋以箸……羹之有菜者用挟,其无菜者不用校”的规定。挟即箸也,汉代又称其为秧提。现代所用的餐匙在当时称为“匕”,匕的用途十分广泛,可以舀饭,也可以舀汤等。这种以箸食菜、以匕吃饭的进食方式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
阅读(1715) (责任编辑:城市网)
关于我们 - 联系我们 - 网站荣誉 - 广告服务 - 版权声明 - 网站地图
Copyright© 2007-2018 bj1.com.cn 首都热线 版权所有 QQ:165687462
中国·北京 粤ICP备14047004号-20